当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朱元璋废团改散,他说喝个茶太麻烦了
TUhjnbcbe - 2025/5/1 19:3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www.znlvye.com/m/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

神农

历史上,我国的饮茶方式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煎饮法到煮茶法的过渡。

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

当时生产力低下,吃饭是一个大问题。

当他们发现茶树叶没有毒,滋味尚可时,就当菜叶来采食,而对于茶的色香味,则没有心思仔细品味。

在不断的食用中,他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且可以振奋精神,对一些病症也有疗效,于是将茶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煎来当药。

煎茶图

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

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唐时煮茶的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第二个阶段煮茶法到点茶法的过渡。

斗茶之风自唐代开始,至宋代达到高峰。宋人饮茶不用茶釜直接煮,而是把茶粉放入茶盏,用沸水冲点,称之为点茶法。

茶粉

点茶法:

指将茶饼经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沦办法。宋蔡襄《茶录》纪录,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滚水点冲;先注大批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击拂,使之发生汤花(现时称泡沫),到达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佳。

这里着重说一下关于点茶的一种技法,叫七汤点茶法,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对点茶技巧说明得非常详细、对茶筅搅拌的轻重、方式也多有著墨。

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言下之意就是调膏。用沸水冲点,调成胶状,粘稠状,使茶粉和水之间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速度与力度是第二步的关键要素,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那就是珠玑磊落了。

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注少量水,使用茶筅要轻盈均匀,匀速地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

大小泡泡

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使用茶筅击佛的面积幅度要大,击佛要舒缓。所谓的轻云渐生,就是指茶面的泡沫的颜色开始转白。

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此时冲点开水时根据茶汤的沫饽决定击佛轻重,汤的标准就是其实就是水乳交融。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如果这个时候注意茶汤的沫饽,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第三个阶段点茶法到泡茶法的过渡。

泡茶法是从唐代开始,明清盛行。唐时就有蒸青制茶法,即在采茶、蒸焙之后,并不捣碎,饮用时直接冲泡。

散茶冲泡

但因唐宋以饮用团茶为主,这种方法没有普及。

到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团茶被散茶取代,泡茶法为主的方法开始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饮茶习俗改变影响茶器的使用

历代啜茶品茗的方式,从隋唐以前的药饮,解渴式的饮法,一直到宋元讲究细碾点啜,以至明清细煎慢泡的品饮,随着方式的改变而各不相同,不但制茶方法有显著的变化,衍生而出的茶器也不尽相同。

茶器演变:唐碗、宋盏、明壶、清盖碗

茶器演变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宋盏,宋朝是中国古代茶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而建盏却能在当时如此出名,并且独得宋徽宗宠爱,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标志,这与当时流行的斗茶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宋徽宗独爱建盏,他在其《大观茶论》中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明确指出点茶的最佳器具是建盏。

龙窑柴烧兔毫盏

宋代对茶的品质要求极为讲究。宋朝历任皇帝几乎皆嗜饮茶,特别是宋徽宗赵洁,虽然不事政务,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并亲自著成《大观茶论》辑录茶事。

宋徽宗

斗茶之风

宋朝人过日子,无论是消愁解闷,还是走亲访友,无论是起房盖屋,还是谈婚论嫁,都离不开茶,以至于老百姓把素菜馆叫作“素分茶”,将小费称为“茶汤钱”,管日常饮食叫“茶饭”。

在当时,最具特色的饮茶娱乐活动便是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所谓“汤色”就是指茶汤的颜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最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既然茶色要求纯白,那黑色的盏就是体现汤色纯白的最佳器具,于是建盏便成为了点茶器具的最佳选择。

兔毫建盏与点茶器具

所谓“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中在表面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尽之后,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汤花的最佳效果是。汤花出现之后,久久不散,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这叫做“咬盏”。

茶沫

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茶事不知劳。”说的也是当时的斗茶之风。

抹茶与点茶

现在的日本抹茶,追其器具与手法,保留的便是宋代点茶的影子。

日本抹茶跟宋茶非常相似,但是抹茶比宋茶少了一道最关键的工序——做茶时没有经过压榨揉搓,叶绿素和茶多酚倒是没什么损失,可是苦得很,所以日本人喝抹茶之前,一般都要吃一些甜点。

抹茶

宋代点茶用的团茶,需要将茶芽蒸过、压过、榨过、再经过焙火、压模,每个工序都十分讲究。

宋朝团茶在生产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叶绿素,所以调出的茶汤并不绿,而是泛出青黄、暗黄、青白、黄白或者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

点茶

宋茶它不苦,不香,不激烈,也不张扬,它质地柔顺,口感微甜,就像浅吟低唱的宋词,就像杏花春雨的江南。

现代散茶冲泡的起源

明洪武二十四年(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散茶,从此便开创了一个茶饮的新时代。

好端端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团茶给废了呢?

用盖碗冲茶

据传闻,朱元璋废团改散有四个原因:

1

因为龙凤团茶这种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

龙团凤饼制作工艺

(多字警告,有耐心的可以看完)

这种制作工艺,使北苑龙凤团茶用工巨大,价高惊人。《归田录》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

龙凤团茶模具图

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2

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制度是历代皇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

贡茶初始,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各种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皇朝,属土贡性质。

自唐朝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上贡外,还专门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求精制,督造各种贡茶。

但无论是土贡,还是官营的贡焙,无疑都是对茶农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贡茶制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税制”,从茶业者深受其害,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不利,这就是贡茶制度的消极作用。

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北苑贡茶园

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3

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

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

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

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

4

其实,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在宋代,斗茶风靡朝野上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当时人们沉迷于斗茶娱乐之中无法自拔,类似于今日的赌博性质,朱元璋见此情此景,立马下令废除团茶,禁止使用大盏饮茶。

宋·茗园赌市图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

不过,对于喝茶我们大可不必厚古薄今,现代有现代的喝茶方式,古代也有古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如今的喝茶方式肯定是最适合当下的。

在这个节奏太快的时代,我相信茶会把我们从喧嚣拉回到寂静,让我们从时尚回归到传统。

我们身处繁荣昌盛、物资丰富的年代,喝茶不再是一件麻烦事,也可以多去尝试各个朝代的喝茶方式。

喝茶的方式可能还会改变和进步,但茶人对茶的追求却不会改变。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废团改散,他说喝个茶太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