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十堰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TUhjnbcbe - 2025/3/15 22:0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5888067.html

本文转自:十堰日报

记者李平

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已基本形成集“种、加、销、医、养、研”于一体的产业链雏形,但依然存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足、武当道教医药品牌挖掘不够等问题。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中医药产业?记者就此进行了探究。

中药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好

我市生态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显著,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上乘,素有“中华药库”之称。《本草纲目》记载的余种中草药中,武当山蕴藏有种。湖北医药学院教授陈吉炎出版的《中国武当中草药志》记载,武当山蕴藏的中草药多达种。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万亩,其中人工种植基地80余万亩,道地中药材品种28个,初步形成以武当山地区为主体,高、中、低山相结合的中药材产业带。拥有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多个县级产业集聚区。

在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有一批“湖北省名中医”“十堰市名中医”,一支以湖北医药学院为龙头的中医临床、中药资源基原鉴定、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专家团队,3医院医院均具有GMP(良好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制剂室,多型制剂取得原湖北省食药监局颁发的“自制制剂生产许可证”,可为中医药前期申报备案试验研究和后期制剂生产应用提供硬件支持。

缺乏高品质产品专业化水平不高

我市虽然素有“黄姜之乡”“黄连之乡”“党参之乡”“燕耳之乡”“肚倍之乡”的美誉,但在道地中药材品种的历史延续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此外,中药材单品种规模偏小,种植基地零散、集约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我市仅有两家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中药材企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的最终成品和制剂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中的核心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集群效应不明显;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缺乏高品质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产品。

据介绍,我市已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但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不高、融合不够紧密,政府、市场、企业以及药农之间的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全市道地中药材基地顶层设计和规划问题亟待解决,有药无市的局面需尽快扭转;对具有特殊疗效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资源过度采集和枯竭的形势日益明显。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

我市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湖北医药学院陈吉炎教授建议,推进中医药产业与“工业提质、旅游升级、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市提升”深度融合,以中医药制造业为重心,融合一二三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中医药产业体系。

开展中药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建立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重点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生物技术等,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一企一策”,鼓励和扶持有产品、有技术、有市场的中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应用力度,实施中药大品种带动战略,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地方名药,打造“武当药谷”品牌。

将道地药材种植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制定全市中药材区域生产规划,遴选道地中药材品种,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打造武当优势道地中药材产业基地。

以弘扬武当道教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主题公园、文化园区,打造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和企业,形成中医药与文化、商贸、旅游、餐饮等有机融合的新业态。

推进“中医药+旅游”融合,加快发展集中医疗养、养生康复、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观赏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努力培育壮大新业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堰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