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97岁的杨振宁仍然生机勃勃,是何缘由有关
TUhjnbcbe - 2025/2/9 17:49: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706/4892460.html

人到中年,不可避免的开始想到养生的问题,死亡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想要的是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你也是这么想的对吧?

嗯,二师兄的肉要少吃啊,伤钱伤身。

生死事大,人活一条命,但怎么才能活得更好呢,别急,我小时候就热衷于搜集养生大全,攒了太多技巧方法,慢慢来,争取以后都告诉你。

从小身子弱多病的人往往注意保养,比如北宋理学名家程颢、明道先生,他就曾对友人说过,“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今生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于盛年无损也。”

意思就是身体先天不足,经过慢慢调养才强盛起来,直到72岁,筋骨还跟壮年差不多。老先生牛叉啊。

我想说的不是明道先生的养生技巧,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过70岁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实际上,长寿是一种道德修养。

“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说的都是道德上的修养,后世的曾国藩严于律己,克己复礼,也是走的这个路子。

动静节宜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形,其中有很微妙的自我修养功夫。

实际上,以现代人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手段,在方法、技巧上的用力之处是很多的,但再怎么高超的技巧也解决不了精神层面的东西。

古代圣贤留下来的经典让人读起来都可以肃然起敬,现代人能有几个可以给人以巍峨高山气势感受的?

最高级的修养是精神层面的。

说个最常见的例子,譬如某人穷困潦倒,你见他自然是带有一身穷相,而等到他咸鱼翻身,发达之后,再看他,红光满面,气质大变,与之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同样的道理,世间的名利权位可以滋养人的性命气质,所以世人追逐名利权位是情有可原的。

但这还不是最高级的,毕竟外物不可恃,比如某领导退下来,马上萎顿,就是由于没有了权位的供养。

因此,要想长久保持身心的蓬勃状态,还应该有别的路子。

我前段时间看杨振宁的采访,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吐字清晰,思路敏锐,看上去竟然有一股勃勃地生机——嗯,老树发新枝,岁月又一春的感觉。

对,我觉得跟翁帆有关系,不过这不是根本缘由。

朱熹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生机绵延不绝,一定是有个源头活水在的,就圣贤来说,那是他的道德修养,就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而言,就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比如钱学森大半生为事业呕心沥血,可谓身心劳苦,可钱老仍然是98岁高龄才辞世,在谈及自己长寿之道时,他强调“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高尚情操和高雅的志趣往往是长寿之相,还有就是心胸的豁达、坦荡和淡泊,再有就是琴瑟和鸣,钱老与蒋英夫妻两人的伉俪情深是众所周知的一段佳话。

不要忽略了老年人的情感寄托,顾维钧晚年曾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就三点:散步、少吃零食和太太照顾,其中关键是太太严幼韵的悉心照料。

所以,杨振宁的长寿康健与翁帆的照顾是不可分的。老人有两怕,一个是孤,一个是独,最渴望的就是情感的慰藉和温暖。

再说就是生活规律之类的了,杨振宁说自己长寿有基因好和幸运的关系,还有少餐多步,恬淡养心,能与外界保持信息的交流。

“西汉刘向之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这是说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自会充实。”

杨振宁认为读书可以当药,“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博学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养德健身。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

而我觉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心里无事是一条,钱钟书心无挂碍的快活对身心大有裨益,仁者寿,因其无尤无怨也。

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就是以事业安身立命,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事业越大越高尚,给人的热情和力量就越大,对长寿的助益也越多。国内外都不乏政治家、艺术家等因事业延续而焕发生机的例子,从本质上,人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奉献。如此,精神可永葆青春。

最后,还有,“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这是辛弃疾给朱熹的诗,这样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企及的了,所以辛弃疾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而朱熹也有《泛舟》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真是大境界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97岁的杨振宁仍然生机勃勃,是何缘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