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其成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l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张其成国学基金国学改善生活

“中医药核心价值是中医药学的灵魂”,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中医药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当前认可度最高的“仁和精诚”四字核心价值是怎样凝练出来的?有什么含义?笔者以为有必要做一番梳理和解释。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

现在有人对“中医药文化”这一提法不以为然:“这不是把中医药当成文化了吗?”其实这是误解。

关于中医药文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广义“文化”角度看,中医作为一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律的医学,本身就属于大文化范畴;二是从狭义“文化”角度看,中医药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属性,就是中医学的文化内涵。我们所称的“中医药文化”概念采用第二种含义。

年第八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曾界定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这一定义虽比较全面,但略显笼统,笔者对“中医药文化”下的定义是:“中医药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中医药的精神心理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物质形象文化三个层面;狭义中医药文化特指中医药学的精神心理文化,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后来,笔者又对这一定义进行提炼:“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并形象地将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

在这三个层面中,中医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才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中医药学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那么中医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者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价值观念总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和转换,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换总是受价值观念的制约。两者共同从根本上规定中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中和的整体价值观念和取象比类、整体调和的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中医药学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构建了天地人三才同构、三才贯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框架,确定了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中和”价值取向。

“中和”是生命赖以形成、存在、运动的基础,也是进行“吉凶悔吝”价值判断的前提。其后儒家的“中庸”“仁和”、道家的“中道”“柔和”无一不是对《周易》“中和”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价值观吸收了中国哲学的“中和”思想,“中”是对事物评价的标准,即价值尺度;“和”是理想、态度、行为的选择倾向,即价值取向;“调”是实现价值的方法,如中医一般不说“治病”,而是说调理身体,指的就是调理身体中失去平衡的“阴阳”;“平”是要达到的结果,即价值目标,调理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阴阳平衡。

中医的“气-阴阳-五行模型”就是为“致中调和”价值观念而创造的一种思维工具,人体之气要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和天地自然之清气,这些气和宇宙自然之气依据功能的不同,分化为阴阳之气,天地间一切事物存在发展都是阴阳二气趋于平衡的运动变化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就用阴阳二气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平衡关系来描述身体的生理病理过程,“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整体中辨证就是在动态中寻“中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方法就是“去其偏盛,得其中和。”清代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序中描述了天地人得“中”则人之“心和”“形和”“气和”,进而达到与天地相应和的长生境界。清代雷丰在《时病论》中建议医家应“参考古今,则医理自得中和之道矣”。

中医的价值观是以天地自然为价值主体,以人在天地自然中达到整体和谐为价值取向。与西医对抗性治疗方法不同,中医是以调和的态度对待疾病,从自身着手,用汗、吐、下、和的方法,给邪以出路,调和阴阳、恢复正气,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风寒暑湿燥之邪,亦能安然无事,和平共处。

中医药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提出

对中医的价值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粗略归纳一下有以下说法: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以人为本、以平为期、阴阳中和、调和致中、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知常达变、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怎样从中凝练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这是学术界和中医药管理部门都十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